关灯
护眼
字体: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京报恩传教寺崇禄大夫守司空诠圆

    通法大师赐紫臣沙门法悟奉来撰

    已说(至)无明住地门。

    释曰:次眷属无明住地门,有三:初结指。

    此决择中(至)眷属门

    释曰:次开章,就粗细异,分作两重。

    初门云何?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微细眷属门,有三:初徴起。

    本曰(至)则无境界。

    释曰:次唱本。

    论曰(至)俱成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

    第一(至)而得止住。

    释曰:后决择,有二:初总标略示门,又二:初牒释,复二:初法说。末因本立,本受末熏,下养上资,枝荣根固。或支持长养,与力相承,由互依持,故得住止。

    譬如(至)相应不离。

    释曰:后喻明子承父育,父假子威,爱养相因,摄持互在,本末不觉,义亦如然。

    若如是说(至)犹未断故。

    释曰:后问答。问:既本末相承而立,如父子互依止而住,八九十地断现转生,无明随断应同妙觉?答:虽此三地各治一细,然于业中有三生相,未断尽故不名妙觉,微细三相佛位断故。

    自此已下(至)果不离因故故。

    释曰:后标释俱成门,有三:初、随文显示,又三:初、业相。第一、业相。能、所无差,王、所不分。由无明熏,令净心隐;本觉随缘,动流成业。亦可精细本觉,从此熏动,即独力随相也;隐钝无明,自斯流注,即独力业相也。此二和合,成俱合动,名为业相。藉无明为因,起业相苦果,依此即立变易生死,具如当辨。

    第二(至)即无见故。

    释曰:次转相,以依业相变作能见,全揽动业流成转相。

    第三(至)无境界故。

    释曰:后现相,由依能见妄境现前,如依镜故,众像皆现。

    如是(至)已广说故。

    释曰:次指前广明。

    此中(至)具足圆漏。

    释曰:后依义科拣有四:一、三相具阙,业相能所不分,转相唯能无所,现相能所具足。

    根本(至)名为无明故。

    释曰:二、二法同异有二:初、本末相滥。问:此难动业与无明同,业识、无明皆无能所,俱不明故。若许尔者,本末无异。若彼救云:心体未动,已有无明,故无明位未名为动。此则无明不滥业识。若是无明熏起发动,当于此位立业识名,是则无明不名为动。故知起动唯在业识,何滥无明?云何前难本末无异耶?如是说者,复何乖理?若此救者,前义则违三相分文,以依不觉,令心体动,说名为业。准此明文,说心体动,何故前言心体不动名无明耶?后义则违校量分文,忽然念起,名为无明。若准此文,显说无明得名动起,何故前救动起之义唯属业识?故知动起通业无明。当知此二复有何别?还如前难,本末不分。

    动起二文(至)无相违过。

    释曰:后能所各别。答:所动所起,唯在业识;能动能起,唯属无明。前说动起名业识者,不约能起,皆就所动。是故业识望于无明,能所隔别,本末无滥。

    若尔(至)自当显说。

    释曰:三、动起因由。问:无明因何动心起念?答:圣贤非测,唯佛方穷,不可妄谈。故依经说,强名不觉,假说因缘。欲具知由,决择当说。

    业相(至)不堪了说。

    释曰:四徴释动业门。三细初一,能所不分。复何道理,以动释业?答:无凭臆说,须契佛经。彼说键摩,具彰业识。无能缘所缘,心境不可分析。无心王念法,王所不可隔别。唯由精动隐流,故说名为业识。勿设浮言,妄生穿鉴。

    已说(至)粗重眷属门。

    释曰:后粗重眷属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不自在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非余识法。

    释曰:后作释有三:初定识体,通指六相唯意识地,意地总收前七转识,从多从显作此指陈。苦果总报应依现识,或现识海转作意识,故此意识即是现识。依不异义说有总报,非余识法拣转业故。若依前七说有总报,过难尤多,不繁具出。

    所以者何(至)当何说耶。

    释曰:次叙经本,有二:初正明六相,有三:初徴释生起。

    谓分流(至)无相亦无相。

    释曰:次具引总文。

    依此(至)为明何义。

    释曰:后分部别义有五:一、六粗缘起相,有三:初、标徴。

    谓欲显示(至)粗重相故。

    释曰:次解释现识海为因,境界风为缘,起七识浪,成六粗相。

    如经(至)腾跃而转生。

    释曰:后属经,法、喻配合,于文可见。

    云何(至)当如何耶。

    释曰:二六境生识相有三:初徴起,徴彼境风形相如何?

    谓青黄等(至)应审观察。

    释曰:次显相有二:初示境牵心;其第六尘偏举现因及与来果,欲劝众生起修断故。理实三世因果等法皆为法尘,今不具者,种种收故。

    彼末那识(至)故名为风。

    释曰:后会违指喻。第七末那,意识细分,通缘六尘,即是意识,无别体故,故不别说。境如风者,能牵引故。

    如经(至)淡味众华果。

    释曰:后属经。

    如是(至)心俱和合生。

    释曰:三、本末同异相。藏识为本,如日如水。七识为末,如光如浪。故非同异和合而生。

    如是(至)思惟诸相义。

    释曰:四元从藏海变,明此七识非别有体,不从内外中间而来,全转藏识变作七识,如鼓海水变成波浪。

    如是(至)无相亦无相。

    释曰:五、性相本融拂。会相归性,融通拂迹。

    此楞伽经(至)云何异说。

    释曰:后会释二门,有二:初标徴列指门。

    谓一本(至)分别事识。

    释曰:后分流大,本通有二:初三经异说,又二:初引正文,初本略三广八,次本略二广八,后本略四广七。善须明记,如次会通。

    如是(至)不可归依。

    释曰:后指真伪,三经是正,四经是伪,下依大本,但会三正。

    今当(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大本会通,有二:初、指教诫观。

    初契经中(至)即末那故。

    释曰:后依次会释,有三:初会初经,有二:初略三,又二:初解三法体。

    何故(至)且略不示。

    释曰:后略余行相有二:初问何略,三中无七末那及业转识。

    即有二门(至)备数门。

    释曰:后答有二:初标徴列。

    初门云何(至)备数门。

    释曰:后随列释,有二:初、明初门。举两显三者:一、举三细中,粗现识摄,细业转故;二、举七识中,强意识摄,劣第七故。言虽三识,义周八识。

    后门云何(至)备数门。

    释曰:后辨后门,率彼楞伽上节经文,说转业真转当、转识业当、业识真当第七,谓七于境作真解故。今将上节达于下文,圆满名字,八识具足。

    此契经中(至)分七种故。

    释曰:后广八。

    中契经中(至)义如前说。

    释曰:次会中,经有二:初略二,有二:初指二,同前。初了别识,即当现识;分别事识,当前六识;亦无第七及业转识。如前两门,会释无殊,故论指云义如前说。

    同说末那(至)故名真相。

    释曰:后会七异名,初经说名真相,即当第七。中经说智相识,亦是第七。以末那位始生慧数,攀缘粗境,名智相识。又于境界作真实解,亦名真相。

    此中八识,比前可知。

    释曰:后广八,列名如前。

    后契经中(至)且略不说。

    释曰:后会后经有二:初、指四业转现;三、分别事识,文相明者,以第七识同事识故,或举强六摄劣七故。

    言七识者(至)唯一识故。

    释曰:后会七有三:初六、七同体释;第八前六名为七识,粗细意识总为一故。

    法界(至)一体无别。

    释曰:次六七异体难,法轮经中说第七识与第六识为所依根,既分能所依异,何言粗细体一?

    经意(至)立同种故。

    释曰:后同异种别解有二:初正据二经会,彼法轮经据别种说,此楞伽经据同种说,故无违失。

    以何(至)而得生起。

    释曰:后偏依第八明,有三:初问起。谓六、七识既说同种分别事识,则无所依,凭何文理不依末那六识得起?

    楞伽经中(至)展转为因。

    释曰:次徴引,有二:初引证,又二:初引。二经指徴,可知。初经了别事识即是现识,分别事识即是六识,此二互依,不说例七。后经所说现识、事识,展转为因,互相资立,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安危共同,依持平等,不说第七为六依故。

    由此(至)不依末耶。

    释曰:后成此文,显依所识,不说末那。

    复次(至)相续而转故。

    释曰:后通证有二:初、六、七依八转;第七细识,第六粗识,现识为因,境界为缘,方得起故。六不依七,文甚明矣。

    以此义故(至)波浪转故。

    释曰:后七缘六尘转,由前所说现识为因,境界为缘,发起七识,故知末那通缘六尘。性相分歧,文理各据,以经明说六鹿风所动,七识波浪转故。

    复次(至)不可指南。

    释曰:后诃责?人,妄说现识为七与六为依,咄哉非正。

    已说经本,次释论文。

    释曰:后解论文有二:初、结指。

    即此文中(至)俱成门。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总科。

    以有(至)具足转故。

    释曰:后别辨,有二:初总标略示门,有三:初牒指显。一意识具六粗相,现识为因,境界为缘,一意六粗长相续转。

    若尔(至)其理非无。

    释曰:次徴通,有二:初问答略因义。此六粗相,既有现识为因,何故本论唯说境界为缘?举缘影因,义显理周。

    若尔(至)末那故。

    释曰:后问。答即意义,此举例难。或为比量,量云:现识是有法,应为末那故。宗因云:为彼意识亲所依故,同喻如意根。意根为彼意识亲所依故,意根是末那;现识为彼意识亲所依故,现识应末那。答:有二义:一者遮意,遮彼梨耶不为末那,以其第七望八、六识有别种故,能与第六而为所依,名末那故。前量因中,犯随一过,以不许因有法转故。或望前引楞伽中说,意识唯依现相识转,不依末那,同喻无因。准式又犯,能立不成。二者许意,许彼梨耶为末那故。前量宗中,犯相符过,密显六、七是同种故,立量不成,例难随遣。

    如是(至)其理自显。

    释曰:后指下。

    自此(至)果报别相。

    释曰:后标释俱成门,有三:初二执因果,智及相续,俱属法执;执取名字,并属人执。初各俱生,后皆分别,造业属因,受果属报。

    复次(至)十信所离。

    释曰:次三断前后,初地断尽相续一相,从二至七同断智相,贤断执取名字,信离造业受果。

    复次(至)应审思惟。

    释曰:后五重粗细,约义更含:初三细相,后三粗相;初四细相,后二粗相。凡对分粗细者,必遣拂粗细故。

    已说(至)决疑门。

    释曰:后无明得有决疑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不觉相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决疑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上二句即初门,下二句即后门。

    初门(至)一切染法故。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直示得有门,如见林树知有种子,见诸烦恼知有无明。

    后门(至)烦恼染法

    释曰:后释相决疑门有二:初、问答一多。

    以何(至)不觉相故。

    释曰:后问答本末。

    从上(至)真实本意

    释曰:后总蕰诸法同异门,有二:初结指。

    其相云何?

    释曰:后开示有三:初徴起染净总归同异者何?

    本曰(至)性。染幻差别故。

    释曰:次唱本。

    论曰(至)异相门

    体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为明何义(至)当生灭门。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略示二门。其同相者,欲明诸法唯是一如,成真如门;其异相者,欲明一如造作万法,成生灭门。

    如是二门(至)当何说耶。

    释曰:次广引二教,有二:初蹑问标徴。

    谓彼(至)不须重释。

    释曰:后引文指释,有二:初证同。能觉一相者,配唯见微尘;即无相法者,配不见微尘。经云汝一仁者,非如是觉,应云非汝一仁者,能如是觉等。一切已下,摄为本论。本来涅槃,岂假修相?本来菩提,岂假作相?理智无得,无色可见,见有色相,非同相门,即是异相。随染业幻所作色相,以同相中智性、色性无可见故。

    异相(至)不须重种。

    释曰:后证异。唯汝一人等者,应云非汝一人独如是见。本论无漏摄诸净法,随染幻差别故;本论无明摄诸染法,性染幻差别故。余文甚显,不须广释。

    此二(至)应审思惟。

    释曰:后诫思取舍,出论本意,正尚同相。

    从上(至)直释因缘。

    释曰:二、直释因缘义(更不别解心生灭言,名为直释),有二:初、广大末那门,有三:初、十一末那门,有二:初、结指解立义,分因缘二字。

    本曰(至)不断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决疑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初门具六种因缘,后门以二门委释。此中因缘,但依生灭细粗法体以辨义门,或望所依,或自法体,前后互望,亲者为因,疏者为缘。

    初门(至)生灭因缘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摄义显宗生解门又二:初正明复二:初六种因缘有三:一初二重有二:初徴列。

    初重(至)其理自明。

    释曰:后广释,有二:初问答不相应。三不相应染相,无明为因,本觉为缘;三不相应染识,本觉为因,无明为缘。故知觉碍,各具因缘。

    次重(至)应审思惟。

    释曰:后问答相应义。三相应染,现识为因,境界为缘。若望三种相应染相,现识为缘,故论指云现识体中又有缘义,意在于斯。若将现相望三识相,亦有因缘,细思可解。

    复次(至)因缘义故。

    释曰:二次二重,六粗中识,本觉为因,无明为缘。六粗中相,无明为因,本觉为缘,此名本遍。三相应相,以业转相为因;三相应识,以业转相为缘。其业转识,望三相应相之与识,准义亦有因、缘二义,此名末遍。现相、现识,此不说者,初二重中,后已明故。

    复次(至)作因缘故。

    释曰:三后二重,无明为始为上,果报为终为下,节节不越下,下与力皆有因缘,名为上下。果报为始为下,无明为终为上,节节不越上,上与力亦有因缘,名为下上。由逆顺不同,致始终各异。

    复次(至)不可得故。

    释曰:后三复遣拂,初依无常门遣,即成假观;次依无我门遣,即成空观;后依相待门遣,即成中观。三观一心,于理可见。

    如其次第,应审思择。

    释曰:后指劝,依三次第,如理思之。

    已说(至)决疑门。

    释曰:后随文散说,决疑门有二:初、结指。

    此中(至)广释门。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分门。

    复次(至)依心而转。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总标门。心即所依,正取本觉;意等能依,乃是众生;聚十一意并及意识,名为众生;妄无自性,唯依心立。不同立义分中,四圣名众,四凡名生故。

    已说(至)广释门。

    释曰:后广释门,有二:初、结指。

    此中(至)文相可见。

    释曰:后广示,有三:初、指陈;二、转。梵语末那,此云意也。不唯第七包十一种,后意识中方收前六。

    此义(至)作释散说。

    释曰:次牒徴总指。

    此意(至)所建立耶。

    释曰:后广明意转,有三:初指门,十一意转依何经立?

    谓显了经(至)略不别说。

    释曰:次引释,有二:初正立,有二:初具数阙名,虽举总数,不出引名。

    是故(至)不断故。

    释曰:后出名合论,唯无明一不分相识,余业等五分相识耳,故二明识说此十一。

    本地(至)以为一故。

    释曰:后会违,更开本觉,成十二故。

    相识(至)甚大别故。

    释曰:后料拣,有二:初、随相分疏,有四:一、相识义别,有三:初、略问答。

    云何(至)顺于无明。

    释曰:次重微释。凡诸染法各具二义:一者神解,神解势力,本觉所发所成之识似本觉故;二者闇钝势力,无明所发所成之相似无明故。故分相识,二甚别耳。

    是故(至)了别识耳故。

    释曰:后引教证。生有心识,知有佛性,生具本觉,故具识耳。虽然,觉体横竖咸周,在于有情,名为佛性;在于非情,名为法性。即拣非情,不成觉者。

    以何(至)依止义故。

    释曰:二神闇,皆意通明十一,具根身义。

    以何(至)由疏为缘故。

    释曰:三、染净因缘。望三细识,本觉亲因,无明疏缘,故所生果神解似觉。望三细相,无明亲因,本觉疏缘,故所生法闇似无明。然随增胜以立其名,齐时因缘俱名相识。

    何故(至)无二别故。

    释曰:四、会通名义有四:一、意摄细分。问:上文既说智相等六皆意识地,即知智相及相续相俱在第六意识细分,何故今文皆于第七末那识摄?答:欲显六、七无二体故。

    若尔(至)无所不作。

    释曰:二、意略粗分。粗分意识何不为意?若据尽理,实皆名意,并具身根义故,且略而已。经说末那无所不作,亦收粗分意识名意。

    然别(至)之法门故。

    释曰:三、别立意识。问:但言末那粗细摄尽,论中何故意外别开意识转耶?如论具答。然此依中,有唯所依,所谓本觉;有唯能依,所谓意识;有通能、所,谓十一意;有非能、所,谓除前相。

    举此(至)应广通达。

    释曰:四、例知三相。三相、末那,势通离、合。离则三相异末那,三相目三细,即是所依;末那目六、七,即是能依。合则三相即末那,递互相望,为能、所依。广通例同,于斯见矣。

    复次(至)亦寂灭。

    释曰:后契性融拂,有二:初解义通。以七门融拂三法,三法即是藏意、意识。言七门者:一、无定门,曲含四种:一、总非三定,二、本末互通,三、互得三名,四、三名皆拂。二、无常门,如是无定,故皆是无常。三、非实门,四、幻化门,五、性空门,六、寂灭门,七、绝迹门,如文可见。或以七门摄为三谛,前之四门即为俗谛,第五、六门即为真谛,后之一门第一义谛,于义亦通。

    故金刚(至)有见故。

    释曰:后引文不可思等,证前三法,即一而三,即三而一,能三能一,非三非一。难思议中,难思议聚,七、五不生,八、六寂灭者,谓八寂灭而七不生也。六寂灭而五不生,故八识遣拂,九相空无。言有空无有,无空无有者,意云:任是有空,或是无空,皆不可着,俱言无有。欲使不滞,故重遣耳。下引经指心、境俱空。境中复具法空、人空,如文可见。身是所依,尚自是无;见是能依,云何得有?或复总结心、境俱空。

    已说(至)差别门。

    释曰:次相续业用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不觉妄虑。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遍缘义。

    释曰:后作释,有三:初标三义。

    初义(至)令不失故。

    释曰:次解三相,有三:初摄前不失义。相续识者,若约自体不断(如前法执),相续即识;若约令他不断(谓惑业苦),相续之识。今取后义,此中属当。此识为能发烦恼?为所发诸业?为所润果报?为所取?为此业种从熏发后,念念常与取果作用,取彼当果令成就故?良由此识发俱生惑,润无量世善恶业等,令无息故。

    中义(至)无差违故。

    释曰:次感果成就义。此识又能发起俱生爱取等惑,润已辨业与果力用,令现未世若乐妍媸长短寿限形影无差故。

    后义(至)不觉妄虑故。

    释曰:后妄虑遍缘义,此识不唯住持故业成就旧报,亦能发起新新过失,谓于已经过去境界,发忻乐心不忻乐心,复能攀缘现在境界,起贪爱心不贪爱心,又能计度未来境界,生追求心不追求心,遍于三世妄增分别。

    如是(至)相续识焉。

    释曰:后结识名,正显此识连持生死。此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皆此识能名相续识。

    已说(至)诸法门。

    释曰:后唯心回转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法灭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三界虚伪,究本唯真心所作;六尘幻化,推源亦真心能现。就末,境从心起,不离于心,故分别境界,即分别自心。谓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唯由心动,虚妄回转,心若不生,诸妄顿息。

    论曰(至)无余法故。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标徴唯心,显唯一心转成万法。此解本论初之四句。

    所以(至)不可得故。

    释曰:后存拂自心,有二:初委辨,有三:初徴释心有无。随心有而法有,随心无而法无,此解本论此义云何至法灭故。次重问答。妄法不立,唯心奚存,别解本论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若尔(至)为心量故。

    释曰:欲徴释心,无有此一问答及三。复次总显论意,智者应思。问:若说唯心不可得者,心既不有,唯心宁立?答:缘生无性虽不可得,无性缘生岂成断灭?故引经说无心之心为心定量,此证无心亦唯心故。

    复次(至)亦不成。

    释曰:后三复显深玄。第一复次,论说心不可得,意说缘生无性,故成大空。经说无心之心,意说无性缘生,故成幻有。第二复次,由大空义,诸法得成。法鼓经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由幻有故,空理得显。又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第三复次,相待无定。二既无二,一亦无一,不成亦不成,难思亦难议。

    如其次第,应审观察。

    释曰:后劝思,初理事无疑,次理事成显,后理事即离,依次寻之,故可见耳。

    已说(至)转相门。

    释曰:后分别事识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增长义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所依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拣择(至)依诸凡夫故。

    释曰:后辨相有四:一、拣择假者门。拣圣取凡,凡有三种:邪定凡夫,无信善根,如盲聋故;不定凡夫,信心轻少,喻若轻毛,又如毛在地,随风飘转,又修如毛头,成如麟角,又角犹竞也,善恶心歒,黑白为斗,故谈十信,为难角故;正定凡夫,即三贤位,成就人空,徒喻彰名,金刚不变。

    生起(至)取着转深故。

    释曰:二、生起粗重门有三:初第一,凡发业无休,背源不息故。

    若据(至)计我、我所故。

    释曰:次第二凡。

    若据(至)分别六尘故。

    释曰:后第三,凡此位犹有坚执法实故。

    建立(至)分别事识故。

    释曰:三、建立名字门。随顺所依微细名字,名意识故;随顺所依粗现名字,名眼识等;随顺所缘境界名字,名色识等。今不缘如,但缘事境,论从总名,判为事识。

    显示(至)增长义故故。

    释曰:四显示所依门。见即分别,修谓俱生(修释论爱)。由此二惑熏第八识,遂令粗分意识增长相续住故。

    从上(至)不可思议之相

    释曰:三、因缘殊胜相(解立义分相之一字,有因缘相,有殊胜相,亦前法体具我相故),有三:初、结指;下、辨无明所熏起识,是故判为不思议相。

    本曰(至)种种知故。

    释曰:次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五。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第一(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辨相有五:一举人显示殊胜门,初标徴,次释相,后结数。于释相初,分满俱绝邪定人中,凡夫愚深,二乘慧劣。余文可见。

    已说(至)无常常门。

    释曰:二、显示深缘决疑门,有二:初、结指科分。

    言常(至)不变故。

    释曰:后依文示相,有三:初正显二门。初门之中,从是心下,说本觉心常住不变;从而有下,被熏有染,无常变化,名常无常。后门之中,从虽有下,无常变异;从而常下,常住不变,名无常常。

    是故(至)总结殊胜。

    释曰:次总结殊胜。

    自此(至)文相可见。

    释曰:后指本释,上指属本。论所谓已下,释前常住门;以不达下,释前无常门。

    已说(至)对治分位门。

    释曰:三、举障示治配当门,有三:初、结指科分。

    随转(至)能离故故。

    释曰:次依文辨相,有二:初随转对治门,明六染心。始从十住初发心住,至回向终,离彼第一执相应染,乃至妙觉,方尽离彼细根本业不相应染。色自在地者,八地菩萨于诸相上而得自在,色相国土随心变转,故云自在。心自在地者,九地菩萨居法师位,善知众生心行稠林,知见无碍,名心自在。

    根本(至)究竟离故。

    释曰:后根本对治门。根本无明,从三贤位但修此观,观察无明,摧伏其势,令渐微劣,故云学断。初地已去,随分离用,直至佛地,大无明体究竟离故。

    极喜(至)应如是知。

    释曰:后本随治异,有二:初徴释。初地此位菩萨,以后得智正缘事境,根本无明正迷于事,治障相违,故后得断。其根本智正缘真理,随相染法正迷于理,行相相违,故正智断。

    如说(至)亦复如是。

    释曰:后例指余地,二地已上乃至佛地,例同初地,本后对治。

    已说(至)差别门。

    释曰:四、显应不应差别门,有二:初、结指。

    云何(至)心念法异故。

    释曰:后剖分,有二:初相应义,有三:初消文,复二:初总明。先解义,后合本。于解义中,心品即是本觉气分,义当心王;念法则属不觉气分,义当心所。心念与力王所和合,同念攀缘,故曰相应。染、净性异,觉、闇依殊,故云异耳。

    念法(至)同故故。

    释曰:后别辨。心依本觉,念附无明,有此不同,相应何在?谓心王心所,善不善等,相应随顺,名知相同。所缘境界,王所定同,心王缘色,念必同缘,名缘相同。

    大本(至)不同故。

    释曰:次引教。三种相同者,即三相应也。异故成同,此句顺明。若同不同,此句返释。由所依觉碍染净差别,致能依心念知缘相同。若所依无染净差别,岂能依具知缘相同?

    若尔(至)无别意趣。

    释曰:后会违。若谓此三知缘相同名相应尔,何故彼经说相违转?然无明本觉在王所上,逆推所依染净不同,名相违转。知相缘相在王所下,顺观其境知缘共同,名随顺转。不取违顺上下转释,所说理同亦无别意。

    不相应义(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不相应义,谓随染觉心之染,及根本无明之染,二染不殊,和合为一,以极微细,不离觉心及无明故。所以论云: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三细不相应。既无三所异,故无知缘,同名为不相应。问:三细之识,依本觉发,应为心王;三细中相,依无明起,应名念法。既有王所,必同知缘,以此义故,合名相应?答:三细识相,虽依染净,以极微细,王所不分,相应难立。且如业细,能所未有,流至转细,方具能缘;运至现细,始具能所。虽有能所,未分心念,由是三细,名不相应。其相应者,境风鼓水,现海腾波,七识浪生,六粗波涌。以心对境,具所及王,知缘相同,立相应号。三细反此,名不相应。

    已说(至)别障用门。

    释曰:五、立二碍别障用门,有二:初、结指。

    彼烦恼碍(至)根本智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释文,又二:初正明二相,复二:初散动违真静。六种染心名烦恼碍,由散动故障根本智,以真如智唯寂静故。

    彼智慧碍(至)自然业智故。

    释曰:后漠溟碍智明。根本无明名为智碍,由漠溟故(漠溟即是昏闇之义)。障后得智,以世间智极聪明故。问:根本无明,准上论说,通障三法:理智一心,兼障二道。本后二智,云何此说唯障后得世间业智?曲有违文,恐繁不引。又烦恼碍亦障法身,如上论说:智净相破大无明,独力业相显法身故。何以此说唯障根本无分别智?答:此中二碍说障二智,从偏增说,实理互通。

    此义(至)应审思择。

    释曰:后显示因缘,正出二碍,遍障二智,所以如论可见,故须二智对治二碍。

    二障(至)应如是观。

    释曰:后拣异。已明二障,又开二碍,有何差别?重复显示,由含妙旨,故须别拣相教之权,示性宗之实。所云二障,即是二执:智及相续,当法执障;执取名字,当人执障。性、相两宗,共许断除。若说二碍,性、相两宗,有断、不断。性宗二碍,历位俱治。若法相宗,根本无明智碍,一种染烦恼碍,三不相应,说尚不及,道岂能断?是故论云:立二碍门,据断、不断。

    从上已来,(至)决择分已焉。

    释曰:后结前。

    自此已下(至)之相差别。

    释曰:四、生灭相差别有二:初、标门释立义分,是心生灭因缘相中相之一字。前辨因缘殊胜相者,意显无明所熏诸识,唯佛能了示殊胜相。今云相者,即是迁流动转生灭义相,即当共相,与事本识作能相故。论言生灭之相差别,意在此焉。因论生灭,通该上下,粗有六种,细分十异。今但显粗,内含其细,就义别明,勿疑相滥。一、自相生灭,此有四种:一、微细过患,二、粗重过患,三、无常功德,四、常住功德。以斯四种,各有生等四相法体,患、德虽殊,摄属生灭,功德自相,得生灭名。生灭既尔,住、异亦然。二、共相生灭,此有二种:一、粗重生灭,谓在事识三种相应染法之上,与相应故;二、微细生灭,谓在本识三不相应染法之上,不相应故;三、起尽生灭,凡诸染法,即五有为,皆具生起及灭尽故;四、隐显生灭,凡诸净法,即四无为,皆具显生及隐灭故;五、始终生灭,以诸染法,依因依缘,从无始生,又诸染法,因灭缘灭,须有终尽,虽同染法,亦名生灭,但据始终,义与前别;六、本末生灭,根本一心,隐在生灭,为善恶因,受苦乐俱,若生若灭,如伎儿故;枝末九法,谓有为、无为,丧生隐显,正是生灭,义善成故。今取共相,明共相故。

    本曰(至)非心智灭。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问答决疑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标释(至)不相应故。

    释曰:后派义有五:一标释俱成门,有三:初总别,两复解。分别事识对彼本识,名为末末;三位本识对彼事识,但名为末。本释论意,粗重生灭虽是共相,然极粗显,与彼事识而共相应,如大波涛,与水合故,其相显故。微细生灭虽亦共相,然甚细隐,与彼本识而不相应,如平流水,波相隐故,不相应故。此应不应,即契不契,非同上论解三相应。心王、心所知相缘相合契同故,名为相应。其不相应,与上相违。此中所解,以彼粗重生灭共相,与彼事识显作迁流,名为相应。又以微细生灭共相,与彼本识隐作迁流,名不相应。故说本识非离生灭。

    马鸣菩萨(至)如何说耶。

    释曰:次具引三经证,有三:初徴起。

    谓一本(至)及相灭。

    释曰:次正引,有三:一、初经明;二、流注生等,即细生灭;相生住灭,即粗生灭。不言异者,经文略也。

    又一本(至)相续住。

    释曰:二中,经明二相灭,生住亦粗生灭,相续灭等即细生灭。

    又大本(至)非离生灭。

    释曰:三、后经明二。有缚细识,三品生灭,即细生灭。三品缚细,如次即是业转现识,体虽微细,皆是缚故。分别粗识,分离面镜,即粗即灭。面犹对也。如镜对物,即现其像,事识缘境,义亦如是。

    如是三本(至)差别相故。

    释曰:后决择。

    于契经中(至)不相应故。

    释曰:后结义属本论,分契不契,即应不应,显粗细殊,明生灭耳。

    已说(至)是名为三。

    释曰:二、属当假人门,有二:初、结指明人。

    初人(至)凡夫境界故。

    释曰:后开示别境有三:一、初人境,三、相应染。总相名粗执相应染,三中最粗名粗中粗,不退凡夫、三贤菩萨为所治境。

    中人(至)菩萨境界故。

    释曰:二中人境,后二相应,对执相应,名粗中细。前七地境,现、转二染,俱合一分,对后最细,名细中粗。后三地境。

    后人(至)是佛境界故。

    释曰:三、后人境俱合相中,一分细染,独力业全,名细中细,唯佛果人为所治境。今据六染,如是指陈。若依二碍,复应说彼大无明念妙觉位中为所治境。

    已说(至)二者是别。

    释曰:三、粗细所依门,有二:初、结指科分。

    通者(至)妄作境界义故。

    释曰:后具明行相,有二:初释本论。通则粗细二种生灭,通依无明,别则三种。微细生灭,无明为因,作所依故;三粗生灭,境界为缘,作所依故。

    今此论文(至)如何说耶。

    释曰:后辨依据,有三:初徴起。

    谓分流(至)事识因。

    释曰:次正引,有二:初分流。经:不思议熏即无明熏,不思议变即本觉变。或复反此。又此熏变显在无明,隐通本觉,具熏变故。现识因者,举粗现识,影细转业。种种尘者,即六尘境。妄想熏者,即现识熏。事识因者,缘名因故。

    又大本(至)广说。

    释曰:后大本经不离染因者,三不相应:可思议、熏、变,唯佛能知;不思议、熏、变,因位不了故。分离染因者,三种相应:猛风为缘,现识为因。

    何法(至)变亦尔故。

    释曰:后开释,有二:初分流经。心言罔及名不思议,因中凡圣不了熏故。不思议变亦目无明,变生三细非思议故。以熏例变,理应尔故。显明熏变属在无明,影此熏变亦通本觉。

    大本(至)还上之人故。

    释曰:后大本经金刚还者,因中凡圣,皆叵思议;金刚上者,果中大觉,故可思议。

    已说(至)对治次第门

    释曰:四、本觉对治门,有二:初、结指。

    谓本觉智(至)渐对治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解义门,又二:初逆,次断。先断无明,后断灭相,本觉对治法如是故。

    然此中断(至)治道次第。

    释曰:后不舍断。此中断义,应善观察。染净本觉,有智净相。释分二门,今正同彼。一不守自性随缘门,二对治一切业障门。谓此本觉,不守自性,随缘成染,不舍所成本末无明,从细至粗,常照体空,以为其断。不同上转染净始觉,犹明除闇,若火焚薪。故此指云,非以断除而为断故。若尔已下,蹑前徴断。谓断已下,正出所以。断烦恼心,心目体也。良由觉照本末无明,妄染心体,了本空无。如此名为断除不起,亦不违前不舍无明以为其断。但照体空,相犹存故。二觉治障,逆顺可知。

    如本(至)相应心灭故。

    释曰:后合本论,无明因灭,三不相应心灭;境界缘灭,三种相应心灭。

    已说(至)文相可见。

    释曰:五、问答决疑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本觉(至)名三六心故。

    释曰:后依文派义有二:初、两难闭关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