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聲三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古今論四聲者多矣。寅恪於考古審音二事皆未嘗致力,故不敢妄説。僅就近日在清華園講授所及,提出三淺顯之問題,試擬三簡單之解答,並擇録舊籍之有關者,略加詮釋,附於第二解答之後,以資參證。凡所討論,大抵屬於中古文化史常識之範圍,其牽涉音韻學專門性質者,則謹守「不知爲不知」之古訓,概不闌入,藉以藏拙云爾。

    初問曰:中國何以成立一四聲之説?即何以適定爲四聲,而不定爲五聲,或七聲,抑或其他數之聲乎?

    答曰:所以適定爲四聲,而不爲其他數之聲者,以除去本易分别,自爲一類之入聲,復分别其餘之聲爲平上去三聲。綜合通計之,適爲四聲也。但其所以分别其餘之聲爲三者,實依據及摹擬中國當日轉讀佛經之三聲。而中國當日轉讀佛經之三聲又出於印度古時聲明論之三聲也。據天竺圍陀之聲明論,其所謂聲SVArA者,適與中國四聲之所謂聲者相類似。即指聲之高低言,英語所謂Pitch accent者是也。圍陀聲明論依其聲之高低,分别爲三:一曰Udātta,二曰Svarita,三曰Anudātta。佛教輸入中國,其教徒轉讀經典時,此三聲之分别當亦隨之輸入。至當日佛教徒轉讀其經典所分别之三聲,是否即與中國之平上去三聲切合,今日固難詳知,然二者俱依聲之高下分爲三階則相同無疑也。中國語之入聲皆附有k、p、t等輔音之綴尾,可視爲一特殊種類,而最易與其他之聲分别。平上去則其聲響高低相互距離之間雖有分别,但應分别之爲若干數之聲,殊不易定。故中國文士依據及摹擬當日轉讀佛經之聲,分别定爲平上去之三聲。合入聲共計之,適成四聲。於是創爲四聲之説,並撰作聲譜,借轉讀佛經之聲調,應用於中國之美化文。此四聲之説所由成立,及其所以適爲四聲,而不爲其他數聲之故也。

    再問曰:四聲説之成立由於中國文士依據及摹擬轉讀佛經之聲,既聞命矣。果如所言,天竺經聲流行中土,歷時甚久,上起魏晉,下迄隋唐,六七百年間審音文士善聲沙門亦已衆矣。然則無論何代何人皆可以發明四聲之説,何以其説之成立不後不先適值南齊永明之世?而創其説者非甲非乙,又適爲周顒、沈約之徒乎?

    答曰:南齊武帝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子良大集善聲沙門於京邸,造經唄新聲。實爲當時考文審音之一大事。在此略前之時,建康之審音文士及善聲沙門討論研求必已甚衆而且精。永明七年竟陵京邸之結集,不過此新學説研求成績之發表耳。此四聲説之成立所以適值南齊永明之世,而周顒、沈約之徒又適爲此新學説代表人之故也。

    上述理由請略徵舊籍,以資説明。但吾人今日可藉以考知六朝經唄之概略者,僅存極少數之資料:如慧皎高僧傳中經師諸傳及日本高野山所藏寫本魚山集等而已。魚山集之聲譜寅恪未能通解,可以不論。兹擇取高僧傳所載與舊史及他書之文互相釋證於下:

    高僧傳拾伍支曇籥傳云:

    支曇籥本月支人。寓居建業。少出家。憩吴虎丘山。晉孝武初勅請出都。止建初寺,孝武從受五戒,敬以師禮。籥特稟妙聲,善於轉讀。嘗夢天神授其聲法,覺因裁製新聲。

    又釋法平傳云:

    釋法平姓康,康居人。寓居建業。與弟法等俱出家。止白馬寺。爲曇籥弟子。共傳師業。響韻清雅,運轉無方。兄弟並以元嘉末卒。

    又釋僧饒傳云:

    釋僧饒建康人。出家。止白馬寺。偏以音聲著稱,擅名於宋武之世。響調優游,和雅哀亮,與道綜齊肩。宋大明二年卒。春秋八十六。時同寺復有超明明慧。少俱爲梵唄。長齋時轉讀。亦有名當世。

    又釋道慧傳云:

    釋道慧姓張。潯陽柴桑人。止廬山寺。特稟自然之聲,故偏好轉讀。後出都,止安樂寺。轉讀之名大盛京邑。宋大明二年卒。春秋五十有一。

    又釋智宗傳云:

    釋智宗姓周。建康人。出家。止謝寺。尤長轉讀。大明三年卒。年三十一。時有慧寶道詮。雖非同時,作法相似。甚豐聲而高調,製用無取焉。宋明忽賞道詮。議者謂逢時也。

    又釋曇遷傳云:

    釋曇遷姓支,本月支人。寓居建康。巧於轉讀,有無窮聲韻。彭城王義康范曄王曇首並皆遊狎。及范曄被誅,門有十二喪,無敢送者。遷抽貨衣物,悉營葬送。孝武聞而歎賞,謂徐爰曰:卿著宋書,勿遺此士!齊建元四年卒,年九十九。時有道場寺釋法暢瓦官寺釋道琰並富聲哀婉,雖不兢遷等,抑亦次之。

    又釋曇智傳云:

    釋曇智姓王,建康人。出家,止東安寺。既有高亮之聲,雅好轉讀。宋孝武蕭思話王僧虔等並深加識重。齊永明五年卒於吴國,年七十九。

    又釋僧辯傳云:

    釋僧辯姓吴,建康人。出家,止安樂寺。少好讀經,受業於遷暢二師。初雖祖述其風,晚更措意斟酌。哀婉折衷,獨步齊初。聲震天下,遠近知名,後來學者莫不宗事。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夢於佛前詠維摩一契,便覺韻聲流好,有工恒日。明旦即集京師善聲沙門龍光普知新安道興多寶慧忍天保超勝及僧辯等,集第作聲。辯傳古維摩一契,瑞應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辯以齊永明十一年卒。

    又釋曇憑傳云:

    釋曇憑姓楊。犍爲南安人。少遊京師,學轉讀。止白馬寺。音調甚工,而時人未之推也。於是專精規矩,更加研習。晚遂出羣,翕然改觀。

    又釋慧忍傳云:

    釋慧忍姓蕢。建康人。少出家。住北多寶寺。無餘行解,止是愛好音聲。初受業於安樂辯公,備得其法,而哀婉細妙,特欲過之。齊文宣感夢之後,集諸經師。乃共忍斟酌舊聲,詮品新異。製瑞應四十二契。忍所得最爲長妙。於是令慧微僧業僧尚超明僧期超猷慧旭法曇慧滿僧胤慧彖法慈等四十餘人皆就忍受學。遂傳法於今。忍以隆昌元年卒。年四十餘。

    釋法隣。釋曇辯。釋慧念。釋曇幹。釋曇進。釋慧超。釋道首。釋曇調。

    凡此諸人並齊代知名。其浙左江西荆陝庸蜀亦頗有轉讀。然止是當時詠歌,乃無高譽,故不足而傳也。

    論曰:自大教東流,乃譯文者衆,而傳聲者蓋寡。始有魏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製。於是删治瑞應本起,以爲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其後帛橋支籥亦云祖述陳思,而愛好通靈,别感神製,裁變古聲,所存止一千而已。逮宋齊之間有曇遷僧辯太傅文宣等,並殷勤嗟詠,曲意音律,撰集異同,斟酌科例,存於舊法,正可三百餘聲。天竺方俗,凡是歌詠法言,皆稱爲唄。至於此土,詠經則稱爲轉讀,歌讚則號爲梵唄。原夫梵唄之起,亦肇自陳思,始著太子頌及睒頌等,因爲之製聲,吐納抑揚,並法神授,今之皇皇顧惟蓋其風烈也。

    據上所擇要迻録之僧傳原文,有三事可以注意,即善聲沙門最衆之地,善聲沙門最盛之時,及曹植魚山製契之傳説最先見於何書是也。請分别言之:

    僧傳所載善聲沙門,幾全部爲居住建康之西域胡人,或建康之土著。蓋建康京邑,其地既爲政治之中心,而揚州又屬濱海區域,故本多胡人居住,世説新語政事篇王丞相拜揚州條即是一例。過江名士所以得知此「彈指」「蘭闍」之胡俗胡語者,或亦由建康胡化之漸染,非必前居洛陽時傳習而來也。夫居住建康之胡人依其本來嫺習之聲調,以轉讀佛經,則建康土著之僧徒受此特殊環境之薰習,其天賦優厚者往往成爲善聲沙門,實與今日中國都邑及商港居民善謳基督教祀天讚主之歌頌者,理無二致。此爲建康所以多善聲沙門之最要主因,而宫廷貴族之提倡尚在其次也。

    又據僧傳所記善聲沙門之生卒年歲推之,是建康經唄之盛,實始自宋之中世,而極於齊之初年。若復取舊史及他書以爲參證,則知四聲説之成立,其間因緣會合,蓋有物理之所必致,而非人事之偶然者也。

    僧祐出三藏記集拾貳齊竟陵文宣王法集目録内載:

    與何祭酒讚法滋味一卷。贊梵唄偈文一卷。梵唄序一卷。轉讀法並釋滯一卷。

    又齊竟陵王世子撫軍巴陵王法集目録内載:

    經聲賦。

    南齊書肆拾竟陵文宣王子良傳(南史肆肆同)云:

    移居鷄籠山西邸,集學士抄五經、百家,依皇覽例,爲四部要略千卷。招致名僧,講論佛法,造經唄新聲。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

    梁書壹武帝紀(南史陸同)云:

    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高祖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等並遊焉。號曰八友。(參閲梁書拾叁南史伍柒沈約傳。)

    南齊書貳壹文惠太子傳(南史肆肆同)云:

    太子與竟陵王子良俱好釋氏。

    南齊書肆壹周顒傳云:

    顒音辭辯麗,出言不窮。宫商朱紫,發口成句。

    南史叁肆周顒傳云:

    轉國子博士,兼著作。太學諸生慕其風,争事華辯。始著四聲切韻行於時。後卒於官。子捨。捨善誦詩書,音韻清辯。

    南齊書肆壹周顒傳云:

    顒卒官時,會王儉講孝經未畢,舉曇濟自代,學者榮之。官爲給事中。(寅恪案,傳文疑有譌脱。)

    南齊書叁武帝紀(南史肆同)云:

    永明七年五月乙巳,尚書令開府儀同三司王儉薨。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