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谈《三国演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国演义》是作家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又依据历史资料进行加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这种思想倾向,早在三国故事的民间传说阶段就已经形成了。例如北宋文人苏轼在《志林》中记述当时小孩听书的情形说:“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不仅接受了这种思想,而且更进一步把它突出了,这正是这部作品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文人作家加工整理群众的创作,必须得与群众的思想观点相近,否则他就不能真正接受群众创作的思想内容,而往往会以自己的感情代替群众的感情,以致完全以自己的创作代替群众的创作。明代另有一些以民间传说为基础的小说之所以失败了,其原因就在这儿。

    《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是汉末三国争雄的动乱局面,反映了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的矛盾斗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尽管作者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加以典型化、传奇化了,但基本上还是历史事实。

    《三国演义》的内容不同于《水浒传》。《水浒传》写的是被压迫者同压迫者之间的阶级斗争;而《三国演义》写的却是封建阶级的内部矛盾斗争,但它同样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欢迎。为什么人民群众对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也感兴趣呢?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他们通过对这些斗争的了解,可以从中吸取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知识和经验,以便自己更好地展开对统治者的斗争。老百姓有句话:“看《水浒》叫人勇敢,看《三国》叫人聪明。”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另一方面,“拥刘反曹”的思想反映了旧时代农民的感情,因为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与阶级矛盾彼此影响,互相推动。统治阶级内部稍有动静,就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老百姓不仅关心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而且在历史局限和思想局限之下,他们还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某一个统治集团身上。“拥刘反曹”的思想,就是人民群众对三国争雄的态度,就是他们的政治见解和理想愿望的表达。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主要从两个方面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一是从总的布局上;二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在总的布局上,作者把刘备、曹操作为全书主要矛盾的对立面,把他们的斗争写成“王者”同“霸主”的斗争,写成“善”与“恶”、“是”与“非”、“义”与“不义”的斗争;把曹操写成绝对的反面,把刘备写成被歌颂的正面。而把东吴放在刘备反曹的同盟者的地位,使之成为反曹的一个辅助(虽然刘备和东吴之间也是矛盾对立的,但和刘、曹的关系比较起来,却显得非常次要)。“反曹”以刘备为主,以东吴为次,这样就使刘备成为三国争雄的中心,成为封建政权的正统。按照历史的帝王系统来看,三国的正统不是刘备而是曹操,作者改变了历史,其目的和效果都是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所以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不同于历史的艺术创作,是“七分历史,三分虚构”。其实,还不只是七分、三分的问题,而是根本改变了性质。历来常常有历史家把《三国演义》当成历史,直到现在还有些历史家为曹操翻案,这是历史家的偏见,是不正确的。我们说,正因为《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所以它才可以改变历史事实,才可以把刘备写成“王者”,把曹操写成“霸主”。

    再说从人物塑造上加强了“拥刘反曹”思想。所谓“反曹”,主要是反对曹操一个人,对他手下的人并没表现出什么反感,比如像典韦、张辽等。而“拥刘”却不只是热爱刘备一个人,同时也热爱他手下的人。作者歌颂刘备的手下人,其用意在于通过刘备和他手下人的关系来歌颂刘备,从而突出“拥刘”的思想。

    曹操是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曹操是个压迫人民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事实;但更主要的方面是他的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风度。他曾把分散的局面统一在一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他又是一个文学家,“三曹”的诗以老曹的最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可是到了小说中,却专门写他的坏处,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奸雄”的典型,这就不再是历史了。从唐末到宋代,是三国故事的创作年代。人民群众在这个时代,面对着无数的坏蛋执政,经受了各种各样的压榨和剥削,于是他们就把自己在统治者压迫之下的一切感受都集中在曹操这个艺术形象身上,可以说这个形象是广大人民千百年来受封建压迫一切感受的化身。因此,他不是历史人物,而是个艺术典型。老百姓从这个典型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把曹操写成一个有才略的大坏蛋,这对旧时代的人民认识敌人更有帮助,所以这个典型创作得很成功,有现实根据,又有教育意义。

    刘备这一形象比起曹操来,显得苍白无力,显得没有血肉,显得概念化。这是因为在封建时代创作这样一个“王者”的形象没有现实根据。老百姓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只是把他们在历史局限和思想局限之下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理想的形象中罢了。旧时代的人民群众的理想就是“王者”行“仁政”。斯大林说: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反对地主而拥护“好皇帝”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因为在沉重的压迫之下,他们希望能出现行“仁政”的“好皇帝”,所以就把刘备写得那样仁爱。但另一方面,老百姓也看得出刘备毕竟是封建统治集团的领袖,所以也通过刘备的哭哭啼啼、推推让让透露了他的野心和欲望。比如长坂坡赵云救阿斗一事,老百姓就看出了刘备的“收买人心”。因此,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中国小说史略》)可见,“拥刘”的思想也不是绝对的。

    刘备这一形象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他是一个理想的起义领袖,从他身上反映出了人民群众的希望,即起义领袖在建立政权之后不要像刘邦那样忘恩,大杀功臣,背信弃义;其次,他又是一个理想的“王者”,有点像周文王那样礼贤下士。所以刘备是一个起义领袖和帝王的统一体(有人说二者不能统一,我们说可以统一,历史上的朱元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这两方面都很少有现实根据。

    另外,作者还通过对刘备手下人的描写强调了“拥刘”的思想。作者为了突出刘备是起义的领袖,因此就特别突出了他的“义”;而要突出他的“义”,就必须写他与关羽、张飞的兄弟关系。为了突出他是“王者”,又必须强调他与关羽、张飞是君臣关系。在《三国演义》以前的《三国志平话》中,关羽、诸葛亮的形象都很简单,《三国演义》则特别突出了他们的形象,作者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对他们的描写来表现“拥刘”。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

    先说诸葛亮。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第一,智慧超人。老百姓把许多美好理想都放在了他的身上。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以及对自然的斗争中,他发挥了无穷无尽的智慧,他简直是一个智慧的化身。第二,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诸葛亮这些优秀品质与刘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的“鞠躬尽瘁”完全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没有刘备的恩,诸葛亮就不可能那样忠,也发挥不出那样高度的智慧。因此,写诸葛亮也正是为了表现刘备的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但是从诸葛亮身上,也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偏爱,他过分夸大了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的作用。诸葛亮当时年纪还很轻,只有二十多岁,整天在隆中抱膝长吟,不看报;又没有“情报网”,天下大事从哪儿得来?很显然,罗贯中仅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把诸葛亮有意地提高了,使他成了小说的主人公。虽然到三十多回诸葛亮才出场,但在三十回以前,作者写刘备因屡遭失败而访贤实际上就是在写诸葛亮。《三国演义》从来也不离开刘备单写东吴,也不大单写吴、魏之间的斗争,这是以刘备为中心;而刘备这方面的中心又是孔明。凡是大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