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孔孟的心性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孔 孟的心性学”。诸位要研习孔 孟学说,首先应该知道孔子、孟子的学说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学说。

    第一点我要说明的,孔子不是一位宗教家。大家往往把孔子和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一并视为“大教主”,因为他们四位哲人所讲的话,都是为全人类而讲。人从幼小至老大,都应该听他们话。不像其他人讲话,只一部分人要听。如今天的国学研究会,只对国学有兴趣的人才来听。在此会上发表的言论,也不是对全体人类的教训。惟有上述四位哲人,他们才能向人类全体发表教训。但孔子所讲并不算是一种宗教,宗教“教主”首先要人有一番信仰,如天堂、地狱、灵魂等,但孔子不然;并不在他话前要别人先有一番信仰。

    孔子的话也不能算是一套哲学。每一哲学家,都有一套思辨法轨,教人依照他的思辨法轨来作思辨。但孔子也不是。那么我们该把孔子放在学术中那一部门来讨论研究呢?孔子不是文学家。也不是史学家。似乎在哲学的领域里,谈到孔子更相宜。于是现在的大学课程中,便把孔子搁在哲学系的课程中去讲。但孔子究竟不是一位哲学家。哲学著重理智思辨,而孔子所说的话,以一般哲学的情形来说,似乎太简单。而且有近于独断式的,不见有反覆思考之痕迹。一部《论语》,也不是一部结构谨严的哲学论文,里面都是零碎话语,都是孔子日常对门人或时人随口所说。所以严格讲来,孔子不能算是一位哲学家,姑且勉强以哲学家视孔子,最多亦只能了解得孔子之一部分而非其全部。如此说来,孔子学说到底该说它是什么?我今天姑试称之曰“心性之学”。

    二

    诸位一定先要知道如何是心性学,才始能读《论语》。心性之学可深可浅,如《论语》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像非常浅显;但真要去研究这番话,就必须反求诸心,这就比较深远了。“反求诸心”这句话,不需要下什么思考论辨工夫,只要求之于心,就是大家共同有的一个“心”:爱快乐。孔子只是教人如何寻求快乐。他说完了第一句,接著说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明儒王心斋说“学只是乐,乐即是学”。是否如此?必须大家自己求之于心。孔子只是问你是否快乐呢?这要你自己作回答。但不是要你运用理智去思辨,也不是勉强你非信它不可;乃是希望你自己的行为加进去,亲身来体会。

    孔子学生中有极聪明的。孔子到今两千五百年,学孔子、信孔子的都不是糊涂人。孔子学说所以能到今天屹立不坠,那里是由于历代帝王提倡?只是由于这一番学说之本身有其存在的价值。说完了“不亦说乎”,“不亦乐乎”,孔子又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只因孔子学问境界太深了,人们不易了解。但孔子也并不因此而感到不快乐。孔子只是直本己心,直指人心,揭示出人心一番共同倾向。关于“快乐”与“不快乐”的症结所在,孟子在此方面也有他的精辟的见解。《尽心》上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第一乐,是青年时期的快乐;第二乐,是中年时期的快乐;而第三乐,则是老年时期的快乐。这与《论语》首章“学而时习之”是青年,“有朋自远方来”是中年,“人不知而不愠”是晚年,同是指著一人之终生言。或许有人要问:我不感觉读书有什么快乐,倒是看电影才快乐;也不感觉教育英才有什么快乐,倒是上馆子吃喝才快乐。这里我得告诉大家,这不是孔子、孟子的话有了问题。乃是此人之心有了问题,原来他的心是走失了。

    孟子说人有“本心”,有“放心”。何谓“放心”?如人家里养了鸡犬跑到外面去走失了,但那主人还知道向外面去找回来,而人的本心走失了反而不得找,实在是可悲!鸡犬只是跑到外面去,鸡犬还是鸡犬,并没有真失掉,只要把它们找回就得。“本心”也是一样,它也只是放失到别处去了,本心还是本心,并没有真丧失,只要把它找回来就可以。你若能求本心,把本心找回,你自会发现读书和教育英才的乐处。这些问题和真理不在外面别处,只在各人自己内心里面,所以此种学问,我们称之曰“心学”。

    我们要懂得心学,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问问自己,一是看看别人。小孩子的心,是父母初生他下地时就有,这叫做“自然心”,也即是本心。俗语说“一片天真”,本心总是天真的。你们试回家看看,小弟妹他们所表现在外面的那一片天真,就知道孟子所说“本心”的意义。“天”字的意思,不消说。试说“真”。“真”的对文是“假”。假是外面借来的,须从内心发出才是真。诸位读《论语》第一章“学而时习之”认为学可乐,那是假知识。一定要从自己生活里来达到孔子所指点的真境界,才知有此真快乐。

    人生最快乐的时期应是小孩子时期,因为他们能保全著一个真。不论古今中外人同样喜欢回想童年快乐,但却永远再得不到;因为小孩子时那份纯粹天真早就丧失了。诸位都在青年期,心地也比较纯洁,在心里面还没有夹杂多少渣滓,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