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日译本《孔子传》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孔子不仅是中国一大圣人,孔子乃是我们东方民族中、日、韩、越诸邦所展出的文化大体系中一共同主要的渊源。

    孔子生在中国 春秋时代之晚期,距今已逾两千五百年以上。时代屡经变革,人生情况迥异。然由孔子思想所推衍而出的孔子之道,则日益发皇,绵延愈久推扩愈大,乃至弥漫充盈于我东方民族中、日、韩、越诸邦之人心。渗透日细,沉浸日深,具体实现于此诸邦之人生理想、家庭组织、社会风气,乃及政治体制之诸方面。分而愈歧,合而愈整,成为诸民族一共同的文化精神,而不摇不拔,有其无穷永远之将来。

    今试问:孔子之道,何以有此力量?有此影响?要言之,孔子之道,则只是一种人道。而孔子之言人道,则一本于人心。原本人心,以为一切人道之出发点。究极人心,以为一切人道之归宿点。此心,孔子则称之曰“仁心”。此道,孔子则称之曰“仁道”。人之有生,必各具一躯体。此躯体乃属物质,各别扞格,互不相通。一饭不能两人同饱,一衣不能两人同暖,于是而有争。自原始人类逐步进化而有人群之结合。人之有群,则尚通不尚争。所通则在人之心,在人心之灵明。孔子则一本于此人心之灵明以为道。

    孔子之道,教人如何投入此人群中为人。教其群如何融和会合此一群之人以为群。人群实是一心体。仅从躯体物质方面之相争相夺,则不足以成此体。惟心灵方面之相通相合,乃得成此体。此心日扩日大,斯此体亦日扩日大。此体日扩日大,斯人与人间之相争亦日弭,而相通亦日密。此心此体,孔子谓之“仁”。由此心以达此体之道,孔子谓之“仁道”。故“人道”即“仁道”,其要端只在此。

    人之有群,最先应为有家。一家之人,生活成为一体,其心最易相通。若一家之人心不相通,尚复互为躯体衣食相争相夺,则不得成一家。人类不能有家,亦将不能有群。一家之中,婴孩弱小,其力不能自生自养,亦不能相争相夺,必待父母长老之护助扶持。故一家之成立,其先首待父母之慈。由于父母有慈,而后子女始有孝。子女在婴孩弱小时,其躯体尚未长大成人,尚不能独立营生;然其心则已知亲近父母,不啻视父母若与己为一体;此即其心之孝,此即其心已能越出其一己之躯体而与他心相通。故父母子女之慈与孝,乃即人心相通之最先表现,人生大道即由此启端。孔子弟子,有子有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盖谓推此孝弟之心,斯即为仁心,行此孝弟之道,斯即为仁道。人固未有不孝不弟而能有合于仁道者。

    人类遇利害关头,紧急需要,或心情哀乐,至诚中发,每易使心与心相通。然专惟有此,终为不可恃。惟慈孝心则不同。父母为前一世,子女为后一世。人类有慈孝心,乃使前一世人与后一世人之心相通。故慈孝之心不仅是同时间内各别躯体之心相通,乃属不同时代异世之心相通。人之一生,必包有三代,曰幼年,曰中年,曰老年。人群之中,同亦包此三代。曰幼年人,此可代表此一群之未来世。曰中年人,此正代表此一群之现在世。曰老年人,则代表此一群之过去世。其实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乃紧相衔接!合成一体,不可划分。每一人之生命如此,其合为一群亦必有此一群之生命,其生命之必兼包有三时代亦如此。此则必有待于其心之相通,乃始为一种生命之自觉。故人类之心相通,不仅能通人己彼我,亦能通过去、现在、未来。于是此人生乃能贯彻通透于时间,广大无际,悠久无疆,而融通和合为一体。惟此乃为人生之大全体。人之躯体,则限于六尺,止于百年。惟心灵,乃可展演出人生之大全体。由一人而至一群,由一世而至万世。此心乃为人类之大心,此道乃为人生之大道。

    二

    如何由此心达此道,又有待于人与人之相互间之有教与学。父母之于婴孩必有教,婴孩之于父母必有学。一家之间之教与学,推而广之至于一群之间之教与学,则不限于父母子女,而转成为师弟子。孔子在中国,尊为“至圣先师”。因其能以此道教此人。然孔子亦因于学而始能有此道,孔子乃即以其所学为教。其弟子子贡问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我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如此,夫子既圣矣。”人生大道,必赖教与学。“学”者,即以此心学他心。“教”者,亦即以此心教他心。欲求心与心之相通,则主要端在教与学。

    孔子何所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此三人中,一人是己,其他两人,则见比较。此善于彼则学此,彼善于此则学彼。人生至为复杂,有大同,亦有小异。人生亦不能一步骤跻于至善。即贵在从小异中择善而从,择其不善而去,而人生乃进进不已。故孔子乃本于人以为学,就于人而为学者。故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抑孔子不仅学于现在世之今人,并亦学于已往过去世之古人。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当孔子之世,中国已积累有二千年之历史文化传统。孔子称道历古之仁圣贤人,自尧 舜以下,历夏、商、周三代,禹、汤、文、武、周公以下,迄于春秋列国之贤君卿大夫,以至孔子当身,如子产、晏婴、蘧瑗之流;其名字见于《论语》者,何可胜数。故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