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财计(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在《财计二》中,黄宗羲接续《财计一》所论,提出废金银而用铜钱,使用铜钱和纸钞相辅相成的货币体系。黄宗羲首先指出“钱币所以为利也,唯无一时之利,而后有久远之利”,这与金银不同。对于明代“欲行钱法而不能行”的原因,他认为有六个原因,弊害比之前还多了两个。对于如何解决这些弊害,黄宗羲认为应“使货物之衡尽归于钱”,政府鼓励开采铜矿,禁铜为器,规定铜钱制作标准,以铜钱纳税。对明代发行纸币而没有成功之事,黄宗羲认为是政府未讲求流通原理和使用方法,也未建立让百姓信服的信用制度,最主要的一点是政府发行纸币是为了敛财,“以一金易一纸”实在是害民。由此,他提到了宋代的称提钞法和元代的平准钞法,认为可以借鉴使用,从而提倡钱钞兼行的货币流通制度,即废金银而用铜钱,兼用纸币,随地变易,如此官府和商贾、百姓就不得不使用了。

    黄宗羲对货币问题的高度关注,是他切实关心民生的表现。在这部分,他对废银使钱的实行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要实行废银使钱并兼行纸钞,一是政府要树立信用,不可以此为敛财手段;二是要官有本钱,民才信;三是按期收缴旧钞焚毁。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黄宗羲所论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表明他看到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势及现实要求,其希望统一货币制度的理想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和人民意愿的,是利民、富民的主张。对于黄宗羲废金银而用钱钞之法,朱一新评曰:“惟通商专用金银,故中国不可用钞。中国之钞,非外国所通行,彼以货来易银而去,我自用钞,而彼则广收中国之金银,一旦有事,银根既竭,用钞者纷纷罢市,外夷乃得操吾中国之利权,而事益不可为矣。大抵重农者,必贵粟帛;重商者,必贵钱币。钱币之事,由繁而日趋于简。今时银贵,他日又当金贵,主国计者,设法以使银之流通则可。欲废银而别筹重滞之物以易之,物且益滞,银且益昂,无裨于贫民,而富民亦将变为贫民,是自困之道也。”(《无邪堂答问》)朱一新的这段言论是反对黄宗羲废银用钞的,是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考虑的,比之黄宗羲的观点眼界更开阔,应该说指出了黄宗羲废银用钞之说的缺陷。

    钱币所以为利也,唯无一时之利,而后有久远之利。以三四钱之费得十钱之息①,以尺寸之楮当金银之用②,此一时之利也。使封域之内③,常有千万财用流转无穷,此久远之利也。后之治天下者,常顾此而失彼,所以阻坏其始议也。

    【注释】

    ①息:利息,利润。

    ②楮:一种乔木,树皮可以用来做纸,在古代也是纸的代称,因此而引申为纸币。戴埴《鼠璞》:“今日病在楮多,不在钱少。”

    ③封域:疆域,界域。

    【译文】

    使用铜钱是有好处的,只要是不图一时的小利,以后自然会获得长远的利益。花费三四个钱的成本而得到十个钱的利润,或以尺寸大小的纸币当作金银之用,这都是一时的小利。如果能使疆域之内常有数以千万计的钱财流通无穷,这才是长远的利益。后世治理天下的君主们常常顾此失彼,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所以阻碍破坏了实行货币制度最初的意愿。

    有明欲行钱法而不能行者:一曰惜铜爱工,钱既恶薄①,私铸繁兴;二曰折二折三②,当五当十,制度不常;三曰铜禁不严,分造器皿;四曰年号异文③。此四害者,昔之所同。五曰行用金银④,货不归一。六曰赏赉、赋税⑤,上行于下,下不行于上。昔之害钱者四,今之害钱者六。

    【注释】

    ①恶薄:钱币质量恶劣且薄。

    ②折二折三:指人为规定钱币一个当二、当三文使用,当五当十意思同此。《明史·食货志五》:“天启元年(1621)铸泰昌钱,兵部尚书王象乾请铸当十、当百、当千三等大钱,用龙文,略仿白金三品之制,于是两京皆铸大钱。”

    ③年号异文:指各朝所铸造的钱币都有本朝年号。明代各朝都曾铸造年号钱,以嘉靖、万历朝最多。

    ④行用:使用。

    ⑤赏赉(lài):赏赐。赉,赏赐,赠送。

    【译文】

    明朝想以铜钱作为流通的货币而未能实行的原因,第一个是吝惜铜料、偷工减料,铸造的铜钱又薄又差,私下盗铸铜钱的事情非常繁盛;第二个是铸造的铜钱中有一当二、当三、当五、当十等,没有一个标准的钱制;第三个是官府没有实行严格的铜禁,有的铜用来制造器皿;第四个是铜钱上的年号文字不统一。这四个阻碍铜钱通行的弊端,与明代以前的相同。第五个原因是使用金银,货币不能统一;第六个原因是朝廷的赏赐和赋税方面,朝廷可以将铜钱用于下,但百姓缴纳的赋税,却不能使用铜钱。所以,以前阻碍铜钱流通的原因有四个,现在危害铜钱流通的原因却有六个。

    故今日之钱,不过资小小贸易,公私之利源皆无赖焉,是行钱与不行等也。诚废金银,使货物之衡尽归于钱。京省各设专官鼓铸①,有铜之山,官为开采,民间之器皿、寺观之像设②,悉行烧毁入局③。千钱以重六斤四两为率④,每钱重一钱;制作精工,样式画一,亦不必冠以年号。除田土赋粟帛外,凡盐酒征榷⑤,一切以钱为税。如此而患不行,吾不信也。

    【注释】

    ①鼓铸:鼓风扇火,冶炼金属,铸造钱币。

    ②像设:神佛供像。

    ③局:掌管铸钱的官署。指明代在京师设的宝源局,以及各省设的宝泉局。

    ④斤:重量单位,旧制以十六两为一斤。

    ⑤盐酒征榷:政府征收盐和酒的专卖税。征,税收。榷,专卖。

    【译文】

    所以现在的铜钱只不过用在小额的买卖交易上,无论公家还是私人的获利之源都与铜钱没有关系,铜钱的使用与否没有什么区别。真要废除金银,就要使衡量货物价值的标准只用铜钱。在京城及各省设立专门的官府机构来鼓励铸造铜钱;凡有铜的矿山,只由官府进行开采,民间用铜铸造的器皿、寺庙道观的铜佛像,都全部烧毁,铜料由官署回收。每一千个铜钱的重量以六斤四两为标准,每一个铜钱的重量为一钱;所有铜钱都要制造精致,样式统一,也不用在钱币上铸造年号。除了田赋征收粟帛外,凡是盐酒所征的专卖税都一律使用铜钱。如果采取了以上措施还不能使铜钱顺畅流通,那我是不会相信的。

    有明欲行钞法而不能行者。崇祯间①,桐城诸生蒋臣②,言钞法可行,岁造三千万贯③,一贯直一金,岁可得金三千万两。户工侍郎王鳌永主其说④,且言初年造三千万贯,可得五千万金,所入既多,将金与土同价⑤。上特设内宝钞局,昼夜督造,募商发卖,无肯应者。大学士蒋德璟言⑥,以一金易一纸,愚者不为。上以高皇帝之行钞难之⑦。德璟曰:“高皇帝似亦神道设教⑧,然赏赐折俸而已⑨,固不曾用之兵饷也⑩。”

    【注释】

    ①崇祯间:以下事在崇祯十七年(1644)。见《明史·蒋德璟传》《三垣笔记》等。

    ②诸生:明清时期称已经入学的生员,即秀才。生,原作“臣”,据《黄宗羲全集》本改。蒋臣(1597——1652):本名姬胤,字子卿;更名后,晚号谁庵,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崇祯九年(1636),以拔贡生应廷试,得知县,辞不就。蒋臣早岁见知于太仓二张,注名复社。其后北上,先后为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所荐,官户部主事。甲申变后,依史可法,留参军务,所陈皆不能用,遂辞归。入清为僧而终,释名道用。

    ③贯:穿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贯。

    ④户工侍郞:似当为户部侍郞。王鳌永(?——1645):字蘅皋,号涧溯,山东临淄(今属山东)人。天启进士。崇祯时,授户部右侍郎,复出任通州巡抚。李自成起义军入京被俘,输银后释放。清顺治元年(1644)降清,在德州击败李自成余部,寻赴济南派员分途招抚。后被李自成部将赵应元俘杀。

    ⑤将金与土同价:白银与土一样的价格,形容政府可获取白银极多。《三垣笔记》记载,王鳌永赞同蒋臣的方法,且言:“初年造三千万贯,可代加派二千余万,此后岁造五千万贯,可得五千万金。所入既多,将金与土同价。”

    ⑥蒋德璟(?——1646):字申葆,一字若柳,福建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