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方广佛华严经谈玄决择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大方广佛华严经谈玄决择卷第三

    上京开龙寺圆通悟理大师

    赐紫沙门  鲜演述

    疏归命者。显归敬之相也。归者。依投趣向义。命者。总御诸根。一身之要。更无二焉。又准西域记。云天竺致敬之式。其仪有九。一发言问讯。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肘据地。八五轮着地。九五体投地。今言归敬。义兼八九。又准清凉。而有十门。一我慢礼。(如碓上下无恭敬心)二唱和礼。(高声〔[口*寅]〕杂词句浑乱此二非义)三恭敬礼。(五轮着地。捧足殷重。此则小教及始教中相宗礼也)四无相礼。(入深法性离能所相即始教中空宗礼。以顺空义故)五起用礼。(虽无能所。普运身心。如影普遍礼不可礼。则终教礼。通理事故)六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七实相礼。(若内若外。固一实故。此二顿教。无心是道。即心是佛。名之礼也。但礼心佛无礼礼故)八大悲礼。(随一一礼。普代众生。次三圆教。此通终教圆教一乘故。同体大悲。曲论有二。一同一理体。二同一事体。前则同教。后则别教谓同体大悲。自礼即是他礼故)九总摄礼。(摄前六门。以为一观。上有八门。今言六者。不取前二。故但六也)十无尽礼。(入帝网境。若佛若礼。重重无尽。经云。於一微尘中。具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一一如来所。一切剎尘礼。若依此礼。一一礼即有无尽功德。岂可量哉。不依此观。徒自疲劳。又赖万行。一一皆尔。细思行心。看入阿门。勿自欺谩一生虚度)释曰。上言归敬。正当第十。傍兼前七。不唯上求於加护。抑又下设於轨仪。幸愿群英。勉旃行焉。

    言无尽三宝者。何故此三通称宝名。准心地观经。具足十义。一坚固。如摩尼珠宝。无人能破。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外道天魔不能破故。二者无垢。如世间胜宝。清净光洁。不杂尘秽。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速远离烦恼尘垢。三者与乐。如天德瓶能与安乐。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与众生世出世乐。四者难遇。如吉祥宝希有难得。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业障有情。亿劫难遇。五者能破。如如意宝能破贫穷。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破世间诸贫苦故。六者威德。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伏诸怨。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具六神通。降伏四魔。七者满愿。如摩尼珠随身所求能与众宝。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满众生所修善愿。八者庄严。如世间宝庄严王宫。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庄严法王菩提宫。九者最妙。如天妙宝最为微妙。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超诸世间最胜妙宝。十者不变。譬如真金入火不变。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世间八风不能倾动。佛法僧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利乐有情。暂无休息。如是义故。佛法僧说名为宝。

    言十号之一者。瑜伽八十三。解十号云。一如来。(仿同先迹号)二应供。(堪为福田号)三正遍知。(达伪通真号)七无上士调御丈夫。(降生成道号)八天人师。(应根说法号)九佛。(三觉圆明号)十世尊。(处世独尊号)今当第七降生成道号也。

    ▲言法界亦二义一成上依处等者。清凉。或以宽释狭。如今文是。上言尘剎狭。下言法界宽。以宽释狭。狭亦成宽。或以狭释宽。华藏品文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剎自在。上言法界宽。下言宝光等狭。以下狭释上宽。宽亦称狭。宜细详审。

    ▲言十力者。一处非处力等。

    ▲言无畏者。一一切无畏等。

    ▲言百四十不共者。瑜伽云。谓诸如来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应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即其义矣。

    ▲言无尽之德者。故经云。剎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言承恩重者。旷劫积修难行苦行。本为众生故。隐实显权。成道说法。种种曲巧。处处开悟故。用大悲力碎金刚体。佑及法界。留二十年。福荫含灵。潜形护持。称性华严。令见闻者当成佛道故。清凉云。一发心普被恩。(始自发心。终〔护〕极果。普缘众生。而为化境)二者难行苦行恩。(犹如慈母咽苦吐甘。谓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割身千灯。投形饿虎。香城粉骨。雪岭亡躯。如是身等事。皆为众生)三一向为他恩。(曾无一念为於自己。由如慈母但念子乐自然碎。经云。菩萨所修功德行。不为自己及他人。但为最上智慧心利益众生故回向)四垂形六道恩。(为证灭道应受无为寂灭之乐。而垂形六道遍入三涂以身救赎一切众生)五随逐众生恩。(上辨横遍六道。今约长劫不舍。如子见父。视父而已。无出离心。如来慈父。备将万行。随逐救摄等)六大悲深重恩。(故善财童子。谓无忧德神云。圣者。譬如有人。唯有一子。忧念情至。忽见被人害截支体。其心痛切。不能自安等)七隐胜彰劣恩。(十莲华藏微尘之相。滴海难称无尽之德。并隐不彰。但云百劫修成三十二相三十四心。断见修惑。五分法身。觉树初圆。如老比丘。同五罗汉。故法华中。脱珍饰服着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等。)八隐实施权恩。(圆顿一乘。隐而不说。乃以三乘人天小法。教化众生此上二恩。净名香积品彼来菩萨赞云。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等)九隐真现应恩。(故法华云。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慢而怀厌怠等)十悲念无尽恩(谓世尊。同人中寿应受百年。留二十年福。以庇末法弟子等。留三藏八藏之教。广益众生。依之修行。皆得成佛。形像塔庙乃至舍利。一兴供养。千返生天等)自顶至足。从生至死。皆佛之荫。斯之恩德。何可报耶。得人小恩。常怀大报。(即涅盘经)不知恩者。多遭横死。(即华严经)具斯十义。故云恩重。

    言一约事就义门。约别相事体之上。各各随义。以成三宝随一事体。义具三宝。故云同体。

    ▲言今举佛所住等者。属今文也。摄法从人故。

    ▲言二约会事从理门。会三宝差别之事。归一真无差之理。故云同体。

    ▲言今佛举法等者。属今文也。

    ▲言三约理义融现门者。约理体上。义开三宝。和融显现。故称同体。或理是佛法。义是法宝。融是僧宝。现通三宝。

    ▲言由此一门等者。属今文也。於所住中。三宝足矣。

    ▲言三门虽异并称同体者通。释上三。

    ▲言力持身者。舍利等也。

    ▲言通於诸乘等者。小权实乘也。

    ▲言归胜非劣者。约乘名胜。一乘也。约宝名胜。同体也。

    言以是海会之上首者。初普贤者。下疏云。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此约自体。又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此约诸位普贤。又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此约当位普贤。又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此约佛后普贤。位中普贤。悲智双运。佛后普贤。智海而满。而运即智之悲。寂而常用。穷未来际。又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此约融摄。又云。而有十普。一所求普。二所化普。三所断普。四所行事行普。五所行理行普。六无碍行普。七融通行普。八所起用普。九所行处普。十所行时普。故新集称赞三宝六师文云。普贤菩萨忏悔师者冥真妙体称性海。遍尘方应物。严身随缘起。而相周沙界。灵山会上。后乘象王而来。觉树场中。先作师子之吼。皆彻果海。初心得号如来。总该因源。妙觉犹称菩萨。善心若发。应时现身。罪障纵深。暗中摩顶。如来光赞。众剎何异微尘。善财修因。多劫不喻毛孔。圆融三圣独表显於真空行布。六师偏忏除於妄有。或居坚固窟。谈具深真广之圆宗。或住峨嵋山。修即遍即常之胜行。或於宝威佛国。不来而来。或向华严法场。不遍而遍。神通叵测。群生而钦依。功德难思。得诸佛而敬礼。钞标上首。诚不虚矣。(上来所赞之事。并出众经)次文殊者。具足应曰曼殊室利。含有四义。一首具摄诸位故。二胜最极深胜故。三吉祥示居此土生有十征故。四德来自他体含万德故。又新集称赞三宝六师文云。文殊菩萨轨范师者。诸佛胜母。大觉祖师。该信知之法门。彻始终之佛境。即权之实。捞生常遍於十方。即实之权。化物久居於五顶。善财暂遇。顿发菩提胜心。龙女才逢。速登阿耨正觉。执如意宝。满含诚之所求。乘师子王。施有情之无畏。果成先劫。号称龙种尊王。道证今时。名曰摩尼宝积。过去弘法。又目妙光。未来证真。后称普见。受阇王之坚请。变珍馔而供多圣贤。禀释迦之微言。宝钵而化诸天子。既为佛陀祖师。岂非僧伽上首。(广赞如彼。事出众经)。

    钞一切众生最胜良田者。良田之言。而有多种。故下疏云。於中佛塔菩萨知识父母是恩由亦敬田。众僧二乘是德田亦敬田。贫孤是悲田亦苦田。此等皆能生福。如世之田。若敬田有病。亦敬亦悲。乃成四句。故智论十四云。若怜愍施。谓於贫穷下贱及畜生。二恭敬施。谓於佛及法身菩萨等。三怜愍恭敬施。谓於老病贫穷阿罗汉辟支佛等。总收为二谓悲与敬。其非敬非悲。亦悲田摄。无德可敬故。然此二田。以理[衔-金+缶]心。则等无优劣。故净名曰。施最下乞儿。犹如如来福田无异。无所分别等。若直就境论。则敬强悲劣。以恩深德厚故。如校量功德经说。若就於心。则悲田为胜。亲引悲故。故敬则田强而悲心弱。悲则田弱悲心强。各有其羡。俱为良田。若当是敬田。恩则胜德。故校量经云。供百罗汉。不及一生身父母。阿含中说。供养父母。供一生补处。功德齐等。若同是恩。在家则父母恩胜。出家则师僧恩胜。如舍利弗请问经说或约生色身及生法身。则优劣可知矣。若同是德田。别不普故。如梵网经说。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又由主则田异。感报胜劣。种种不同。恐繁不载。信知诸境福田。同大地而原湿无间。仰推三宝胜德。若拔壤而作卤宁参。钞指良田。斯之谓欤。

    言良以普贤该因彻果佛前佛后者。该因遍六位之深因。彻果通五周之妙果。或该因得果不舍因也。彻果初心成正觉也。佛前。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佛后。果无不极曰普。不舍因门曰贤。

    ▲言遮那心源者。性海果分也。

    ▲普贤行海者。缘起因分也。

    ▲言仰托三尊者。佛法僧也。或三圣也。

    ▲言疏中欲掩是非等者。通妨也。谓有难云。疏意欲指昔瑕。何不显说。故云疏中欲掩是非既尔。钞中何说传者须知得失。何须撰钞。诸徒诚请难以违文。何须顿叙长时弘传等。

    ▲言世路以多岐亡羊者。列子第八曰。扬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扬子之竖。(贱童)追之(追求也)扬子曰。嘻(许其反噫嘻伤叹也)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既返。问获羊耶。曰亡之矣。曰奚(何也)亡之。曰岐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扬子蹙(七六反)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是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扬子不答。(知问非也)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扬。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扬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兄也)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问曰。仁义之道若何。伯(长也)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既昭且哲以保其身)彼三术相反。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耶。扬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於水。勇於泅。(音囚浮也勇健於浮)操舟鬻渡。(贩卖渡人)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学浮者多)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兹之类孰是孰非乎。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扬让之曰。(让者请也)何吾之问之迁。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本会扬朱之不言故问之仁义扬朱本会心都子所问故答以泅水而孟孙扬不闲丧生之道怪不答失羊之意故迷惑甚也)释曰。大道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真。学本一而末异也。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者。哀哉。

    ▲言各呈其能者。文选云。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

    ▲言昔可尚也等者。意云。昔日章疏堪可尚重。我今何有言词。或云。昔可尚重。多人同解。我今解释。何有难词。

    ▲言五百比丘等者。出涅盘经。

    ▲三十二菩萨等者。出维摩经。

    ▲言如折金杖等者。胁尊者语。

    言故经云者。金刚三昧经也。

    ▲言况华严性海等者。上之所明。犹通余教。况我华严不彰心观。

    ▲言不贵宗通唯攻言说者。宗通复二。一现量宗通。自获禅定。亲证法门。心冥至理。口为人说。则所教者多有证达。如解脱禅师。得佛光观。又得无生忍。故所教八百余人。皆获禅定。二比量宗通。因依师教。达甚深理。比譬度量。於境不谬。解符妙趣。示导含灵。则所教者亦有证达。近代禅师之类也。故圭峰云。微细习情起灭彰於静虑。差别法义罗列见於空心。虚隙日光纤埃扰扰。清净水底影像昭昭。岂比夫空守默之痴禅但寻文之狂慧也。

    ▲言唯攻言说者。心无妙解。口诵禅歌。念诸家章疏之文。状同缾鸿。昧一心寂照之理。势若云朦。以此诲人。岂获义利。苑公之类即其人也。

    ▲言不能以圣教为明镜至照经幽旨者。破刊定也。如圭峰云。迷之则触面向墙。悟之则万法临镜。若空寻文句。或信胸襟。於此一心性。如何了会哉。

    ▲言玄言理说等者。此经多有玄妙之言称理之说。刊定并谓。与随宜之谈雷同。以深为浅。失其大利也。合空廓自己有相心情。以求宗趣。刊定铭目。自出情怀。胸臆判断。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门也。

    ▲言不知万行令了自心者。如解脱长者。诫善财云。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於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坦荡自心。应以智证洁白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又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乃至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恶兽怨贼大火猛焰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於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其心。刊定反此。故云不知。

    ▲言一生驱驱但数他宝者。问明品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言或年事衰迈等者。如云。吾昔年来积学问。也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即其人也。

    ▲言岂唯抑乎佛心者。佛说经心。令依教而悟理。随悟理成而观。今废教求禅。故钞云尔。

    ▲言用以心传心之旨者。即达磨之旨。此心即是一切众生本觉心也。师资相望。立以传名。此意用禅门传心之旨。开华严佛证之门。

    ▲言会南北二宗之禅门者。圭峰云。北宗意谓。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不见。如镜有尘暗。若依师言教。息灭妄念。念尽则心性觉悟。无所不知。如磨拂昏尘尘尽则镜体明净无所不照。故彼宗主神秀。呈五祖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南宗意谓。诸法如梦。诸圣同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达磨所传清净心也。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迷时烦恼知非烦恼。悟时神变知非神变。然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迷此知。即起我相人相。计我我所。爱恶自生。随爱恶心。即为善恶。善恶之报。受六道形。世世生生。循环不绝。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於此。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则爱恶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精进。於解则见诸相非相。於行即名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由无穷名之为佛。和前见性偈云。菩提本无树。心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即斯义也。

    ▲言撮台衡等。者天台智者衡山思师空假中三观文也言虽入先生之门至犹迷衣内之珠者。上半即列子中事。已见上引。下半即法华之意。今当略陈。即第四五百弟子授记品。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於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等。繁不委序。而。

    ▲言善友者。唯下疏云。世之善友。略有七事。一遭苦不舍。二贫贱不轻。三密事相告。四递相覆藏。五难作能作。六难与能与。七难忍能忍。如来亦尔。为物随於六趣苦。而不舍。贫无法财而不见轻。本性客尘无不相告。善根未熟。则以权覆实。堪真实化。则以实覆虚。着弊垢衣。执持粪器。为难作能作。解髻明珠。为难与能与。生违佛化乃至多劫心无退动。为难忍能忍。

    ▲言杂以邪宗者。迷真异执教也。

    ▲言使圆实不分渐顿安辨者。真具分满教也。

    ▲。

    ▲言即用之体不成者业用既有德相独无即业用之德相不成故。

    ▲言交彻之旨宁就者。生佛交彻义不成也。

    ▲言却令相用二门无由成异者。真如但是德相之因。云何通与业用为因。

    ▲言以缘起相由之玄旨。(事理无碍义)同理性融通之一门(事理无碍义)。

    ▲言大缘起者。具足十门。体周法界。拣非内外。故名为大。

    ▲言非是重古轻今者。释氏六帖云。重古经今注引破邪云。俗儒好长古而短今。谈前而薄后。不非古之虚美责今之实论。信久远之伪辞。忽近今之实事。不知损马之要而竟儒墨之谈。膏旨之病。故难治矣。释曰。疏主不尔故云非也。

    ▲言不欲欺诬亡没者。故肇论序云。此实巨蛊之言。欺诬亡没。街巷陋音。未之足拾。

    言使质而不野者。出於论语。子曰质胜文则野。(包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文胜质则史。(包曰史者文多而质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包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即其意也言不分通局者。性相共有。名通一宗。独有名局。

    ▲言或多用法相而复尽呼为权者。法相通权实故言即当既别者。圆融行布别故。

    言天之日月易之乾坤者。显性相理齐。恐法相师是非心生故。或日明月暗乾高坤下。意彰不齐故。

    ▲言三倒者。下疏云。见想心三倒也。谓於前诸事。起心分别。常无常等。名为心等。於常等境。取分齐相。名为想倒。於想执实。名为见倒。翻背正信。立以倒名。然小乘中。或说想心见三次第而起。或说一时。义分前后。心想非倒。由见乱故。立以倒名。虽诸说不同。皆依六识建立。若大乘中。亦有多说。一云依七识心义分三倒。谓七识妄心性是乖理颠倒之法。名为心倒。依是心故。便有一切妄境界生。如依梦心有梦境起。即於彼境。妄取其相。说为想倒。於所取法。执实分明。说为见倒。依此三倒。於为无为境。起常无常等八种颠倒。诸宗异说。恐厌繁文。即斯义也。

    ▲言至如升兜率品等者。略示昔人不知之处。谓佛地经。佛有二十一种功德。无着等菩萨。立名解释。然观下疏。将论配经。若非贤圣。岂能如尔。法界品末。又重引释。义转幽微。

    ▲言然於四十二位等者。下疏配五十二位。今云四十二。抄写者误。或摄十信。入初住中。

    ▲言引六会经文等者。始从第二会。至第七会。信住行向地及等妙二觉。而对释之。

    ▲言翻验昔解臆说尤多者。弹刊定也。谓彼将十信。却作十住等。

    ▲言五眼者。肉天慧法佛也。

    ▲言十眼者。加智眼光明眼出生死眼无碍眼一切智眼。

    ▲言六通者。他心天眼宿住天耳漏尽神境通也。

    ▲言十通者。一他心。二天眼。三知过去劫。四知未来劫。五天耳。六不动往剎。七分别言词。八无数色身。九一切智。十灭定智通也。

    ▲言十信者。菩愿化力相威意福法智也。

    ▲言四智者。大平妙成也。

    ▲言九门六度等者。瑜伽九门。别显六度。清凉采用以释此经十度。

    ▲言九门者。一自性。(出行体)二一切。(能具行)三难行。(别显胜)四一切。(行差别)五善士。(作饶益)六一切种。(摄圣教)七遂求。(随所须)八清净。(摄成度)九二世乐。(现当益)。

    ▲言十通十忍等者。十通六通如前。

    ▲言十忍者。音顺无幻焰梦响影化空。

    ▲言五忍者。伏信顺无寂。十通十忍品中自会。须者应捡。

    ▲言十身融三身者。菩愿化力意即化身也。相威福兼报化也。即法身智通三身。局唯法报。

    ▲言十智融三智者。十智者。一无依成事智。二体无增减智。三体均益生智。四用兴体密智。五灭惑成德智。六依持无碍智。七穷劫利乐智。八知无不尽智。九巧令留惑智。十性通平等智。

    ▲言三智者。真俗中智也。就十智中。达事之用融俗智。照理之用融真智。证无碍之用融中智也。

    ▲言十门涅盘者。一体性真常门。二德用圆备门。三出没常湛门。四亏盈不还门。五示灭妙存门。六随缘起尽门。七存亡互现门。八大用无涯门。九体离两边门。十结归无住门。

    ▲言四涅盘者。自性清净。有余依。无余依。无住处。十中。体摄性净。用摄余三也。

    ▲言一智融於四智者。第四用兴体密一智。融大圆镜等四智也。

    ▲言三聚者。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也。良以二地三聚戒度成就。全离误犯之愚行时蚁行分路等。故名离垢。

    ▲言八禅者。色无色界各有其四。依定发慧。照了大乘无边妙法。故名发光。

    ▲言道品者。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也。

    ▲成无生之慧光者。发智大焰。烧烦恼薪。证无生理之慧也。

    ▲言诸谛者。一十五谛也。

    ▲言星罗十门目满三观者。一有支相续门。二摄归一心门。三自业助成门。四不相舍离门。五三道不断门。六三际轮回门。七三苦集灭门。八因缘生灭门。九生灭系缚门。十随顺无所有尽门。随一门中。而有三观。一相谛差别观。二大悲随顺观。三一切相智观。

    ▲言非是悬指昔三中乘所见者。拣异古人。谓昔人但指如中乘缘觉所观是也。今则不尔。依一乘解。或云非是悬指法华已前昔日三乘中间独觉所观之境也。

    ▲言权实双行者。止观齐驱。或即空方便智发起有中殊胜行理量双行。

    ▲言七分该罗者。谓集作地分。净忍分。得胜行分。净佛国土分。自在分。大胜分。释名分。

    ▲言无功之道者。故唯识云。法驶流中任运转故。十三住中无相无功用故。

    ▲言四十辩才者。法义词乐四无碍辩。各有十相。故成四十。言十相者。一自相。二同相。三行相。四说相。五智相。六无我慢相。七大小乘相。八菩萨地相。九如来地相。十作住持相。

    ▲言方尽种智之深玄者。究竟始觉也。

    言始成正觉等者。小教则修满三祇三十四心断结创圆五分三十二相庄严。始教则历三贤而经十地。创过金刚之心。转八识而成四智。初得解脱之道。终教则觉心初起。妄念顿除。智理冥同。始本不二。顿教则咸遣如义之言。尽除寂静之念。初获得入。创合一心。圆教则真应无碍一多自在。混四法界。摄三世间。时穷念劫。处尽剎尘。念念新新。常成常觉。故云以诸宗始成以会之。

    ▲言二智。理量也。

    ▲言三智。真俗中也。

    ▲言四智。大平妙成也。

    ▲言兔章者。一所依巾。(真性)二幻师术法。(心识)三所幻兔。(依他)四幻兔有即无。(我法即空)五痴执为实。(迷执我法)下疏中即是马章。然兔与马。随应皆得。

    ▲言分三影以别之者。下疏引摄论释云。一水月喻。喻於定地所引境界。以水有润滑澄清性故。二光影喻。喻於诸识映光弄影。影成千差。於境牵识。识变万殊故。三镜像喻。喻非定地果报好丑影异随质不同故苦乐果殊由业有异故。

    ▲言剎平等等出诸句以拣文者。准下疏释。则有五种四句。第一四句者。一剎相。二众生相。三剎无性理。四众生无性理。此四句为本第二四句者。一剎相即无性以事不存故。二剎相不即无性以不坏事故。三剎无性即剎以不守自性故。四剎无性不即剎以性不变故(剎上事理。分此四句。)第三四句者。众生无无性亦同剎说。第四四句者。一剎无性即众生无性以无二故。二剎无性不即众生无性以无可即故。三剎相即众生相理性融故。四剎相不即众生相不坏相故。第五四句者。一剎相众生无性。二剎相不即众生无性。三众生相即剎无性。四众生相不即剎无性。后四重四句中。初及第三句。是相融义。二四两句。当句为门。虽不相融。与彼相即。同一缘起。故成无碍。然为门不同。有多差别。理实诸句无不融通也。

    ▲言历境起愿以横竖次位而彰之者。彼有三十一愿。大同净行。历多境显之约横释。配六位彰之约竖释也。

    ▲言普贤三昧等者。第三品也。其定体用也。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同於虚空。法界海旋靡不随入。具无尽德等。故云穷妙中之妙。或是三十六普贤行品。抄写者误。与出现品。是平等因果故。彼品中明所治广多一障一切障故。能治深妙一断一切断故等。

    ▲言出现一品等者。故纲要云。然此一品。玄中之玄。妙中之妙。极物本源。罄佛渊海。又下疏云。然此一品。文旨宏奥。能顿能圆。究众生之本源。罄诸佛之渊海。根本法轮之内。更处其心。生在金轮种中。复为嫡子。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并居凡类之心。以小功而速证。安得自欺。而不受长沦生死之中。今闻能欣。尤须自庆昔善等。是也。

    ▲言至如法界等者。显疏包含也。法界观文。(在顺造)华藏观文旨归义理分齐。(贤首造)开键(文超法师造)关中。(维摩疏)开脉系表。应是生肇融睿等诸法师所造章疏。皆是性宗。开节血脉网系表显之文也。

    ▲言三玄格言。周易真玄。老子虚玄。庄子谈玄。儒道正妙之言。不出於此。或格言者。通指诗书也。

    言上古妙义用而不言者。获盗法之[亿-音+(天*天)]也。故下疏(第九下半四十二纸内)云。从他闻言已解为盗法。观佛三昧经说。此人堕地狱。如箭射空。后学诫也。

    ▲言如破娑婆形如虚空者。藏品中。广叙世界体形。至此界云。形如虚空。而刊定破云。大小乘经论。但说虚空无形状。今既言如。译之误也。先师贤首。在其译场之内。故清凉出古意云。外书中说。六合之空。状如圆帐。古就外况。故无失也。如法华云。譬如梵王是众生父。如来岂不知妄计。但就常情所知尔。

    ▲言晋经失旨致古释词枝者。晋经云。譬如河水。不至彼岸。不来此岸。不断中流也。一远公云。前不趣二处是离有。后不住中流是离无。谓生死无处名中流。不住此无。故云不住中流也。二贤首云。如东流水。不住南岸。不住北岸。亦得说言。不断北岸中流。以中无别体约岸分故。若尔南岸亦得。何以不言。涅盘中流。由所度众生在此岸故。所以偏就生死而说。今文分明。

    ▲何须叙昔者。(此破刊定)故唐经去。譬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等。下疏释云。生死即此岸。涅盘合彼岸。合上中流。亦言生死者。以发心之后成佛之前。十地三贤。尚居二死。是以中流。即是生死。故云生死中流。非生死涅盘之中间名生死中也。有以烦恼为中流。约其漂溺。从因说也。(即生公释维摩意也)有以圣贤为中流。约受生死之人也。(什公释净名意也)有以中道为中流。约观行说。(肇公意也)斯皆清凉会余师释中流之义也。

    ▲言毒蛇螫手不得不斩者。通妨也。恐外难云。不许破他。清凉何故亦破他义。故此云尔。一云不得不斩於毒蛇。二云不得不斩於自手。若不斩之。毒气遍体。命难得济。表事之不已。不得轻浮。

    言初中后善者。暗用经句。经云。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等。

    疏非以一缘等者。问法华云。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如来出现。今文非一。若谓通会。今为释云。此云非一。非一小因缘。彼经言一。是一大因缘故。或此言非一。表自一乘多缘。彼言唯一。拣他三乘多缘故。

    钞转势用之者。更段用之。彼以须弥合佛身。智合论。动合说。经亦通共与不共。今文须弥合身。智慧合海。动摇合说。但论不共。不通其共。故云转势。

    ▲言又於於经中等者。前解智通能所。后解身亦通二。

    疏因十义等者。通有三释。一皆用华严即体之义为因。二皆用华严异体之义为因。三随应不定。且初即体之义为因者。应先问云。有何所以。佛说华严。一法应尔故。如火之热。非由别因。法尔合热。大华严经。常说遍说。非由别因。法尔合说故。二酬宿因故。但取经上能酬之义。非取所酬为因。三顺根感故。但取经上能顺根感之义。非取所顺为因。四为教本故。但取经上能为诸教根本之义。非取诸教为因。五显果德故。取能显义。六彰地位故。取能彰义。七说胜行故。取能说义。八示真法故。取能示义。九开因性故。取能开义。十利今后故。取能利义。皆华严即体之功。而为说经所以。二异体之义为因。一法应尔故。准世界成就品疏文云。二法如是者。梵云达磨多。此云法尔。或云法性。若是法性即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起外诸器界。(可证后义)若云法尔者。谓有问。言何以诸佛众生起於剎土。答法应如是。不可致诰。(可证前义)若会此二。谓法应如是藏识变起。释曰。双会二义。彼论世界之因既尔。此辨起经之因亦然。但云法尔。准此应悉二酬宿因取所酬愿行为说经因。三顺根感亦取所顺。四为教本亦取诸教为因。如欲接梨先裁在橛。是知梨为在橛之因。欲施末教。先示本法。是知末教却为本法之因。五显果德取所显也。乃至十利今后。皆取所利故。三随应不定为教本。取即体义为因。利今后。多取即体之义为因。余皆异体为因。或皆通二。学者更详。

    疏不待别因者。问缘起法门既不退因。涉自然外道之义。答非全无因。但用法尔一因故。若尔下有九因云何不待。答此意假设。更无别因。法尔一因。足今说经。故云不待。或法尔因。据有体有力。摄余九因。故云不待。

    疏何以法尔如是转取即宿因深故等者。问酬宿因义。即我世尊。初成佛道。顿说华严。是知有始。云何释成法尔转耶。答但约现在一佛。可许有始。逆推过去多佛。故成无始。或我世尊。但传古事。非自新说。如世君王初登宝位。但行故道。非创新规。故成法尔。又据现在新佛。即过去古佛。故云无始。又据现在一时即过去多时。故云无始。故疏云。时以剎那。坚穷劫海。

    疏创蹑玄踪等者。释因果大也。一云创蹑玄踪至顿朗万法。释因深。及以下二句释果大也。一云创蹑至齐周。释因深。是以至妙门。释果大。创蹑玄踪者。释初发事相菩提之心。游履一乘玄门踪迹也。栖神妙寂者。离一切相。契同寂理。栖止神思。在微妙寂灭理中。上句存相菩提心。下句遣相菩提心。事理无碍存泯莫拘。真发心也。或上句观。下句止。止观无碍。为真修也。

    ▲言悲智双运者。自他俱利也。

    ▲言行愿齐周者。一一称性。深无边际。一一等空。广无边际。

    ▲言是以者。蹑前起后也。由此因深。故得果大。

    ▲言妄想弗剪而廓彻性空者。不断而断。悟大夜之重昏。如理之真智也。

    ▲言灵鉴匪磨而顿朗万法者。无修而修。朗万法之幽邃。如量之俗智也。乃用无障碍解脱智力。宣阐此华严微妙法门也。上之二因。并是德相。约法性力。约佛德能。常遍说故。下之八因。并是业用。验根示导故。或唯初一是德相因。中间八因是业用因故疏云。乃以无障碍解脱。阐斯妙门。神通解脱唯业用故。最后一因。通德相业用。何以得知。前九是别。第十是总。总必摄别故。或初一亦通业用。钞引不思议品神通说故。

    钞依内现依正等者。问相入门中。既有正中现依。依中现依正。应有依正中现正。及依中现正。然相入者。必更互故。若许尔者。应成八句。何但有六。今谓通云理实可尔。且就显胜。一中现二。非取二中现一。如举尘毛之分现圆。非取身剎之圆现分之例也。问何故相即不同相入而作六句耶。今加二句云。此佛依正。即彼佛之依。此佛之依。即彼之正。今谓通云上句不异。四句中第一句唯有剎故。下句不异。四句中第二句唯有正故。若更救云。彼四句中能即成单。此后二句能即成双。何云不异。后更通云。能即任单任双。其体咸废。唯有所即。或剎或身故不异也。故钞云。相即互亡。故无有六。设更难云。此佛之依即彼佛依正。此佛之正即彼佛正依。此之二句。依正双存。岂不异耶。若许异者。应成六句。今复通云。亦不异四句中第三句也。若尔第三俱存句。第四俱泯句为相即耶。不相即耶。若云相即。云何身剎二句有体。二俱无体。若不相即。云何即门足成句数。况缘起门有体有体不并。无体无体不俱故。今谓通云。身剎之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